中、高考命题研究专家郭家立:
广东省2021年地理适应性测试试题
一、试卷特点:
(一)本套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,共16道选择题,2道必考题,2选1道选考题。
(二)16道选择题分为9组呈现,分别是三个为一组(1、2、3)、两两为一组(4、5,6、7,8、9,12、13,15、16)、单个呈现(10,11,14)。必考题小题数量不对等,第17题3问、第18题4问。选考题均为1问。
(三)试题多维度呈现,考查知识点灵活,紧扣《路径》要求:
(四)发挥立德树人功能,彰显学科育人价值
1.挖掘地域特色,厚植优秀传统文化
试题引导学生树立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。如第6--7题,考查“中华老字号”分布和企业发展。第8--9题考查冬至节南北饮食不同的习俗。
2.聚焦脱贫攻坚,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
脱贫攻坚,全体人民摆脱贫困,体现了我们国家制度的优越性,执政为民,人民的福祉是我们的初心和工作目标。如第17题第3问“从脱贫致富的角度考虑,请给盐源县苹果产业发展提出合理建议。”
3.时代气息、生活气息浓厚,厚植家国情怀。
如第1--3题旧城区改造,第11题我国二氧化碳减排,第17题脱贫攻坚,第19题关注日本核废水处理水的排放,第20题关注新冠病毒冷链传播。
(五)紧扣高中育人方式的要求,重点考查地理过程
除了11题、14题两个单题考查具体知识,其他试题几乎全部是对地理过程的考查,对地理思维的考查进一步加强,试题都需要逻辑推理、分析判断才可以得出正确答案。引导教学意图明显。
(六)情境创设,真情境解决真问题。
无情境不命题是命题的突出特点,试题用生活实践情境、学习探索情境做为载体,引导考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。如第8--9题用“冬至节,南北不同饮食的习俗”生活实践情境,让学生探索地域差异的原因;第20题用新冠病毒冷链传播的生活实践情境,让学生去解决防疫问题。第4--5题用雾的形成学习探索情境,让学生探索环渤海地区大雾日数每年秋冬季节最多的原因,第6--7题用“中华老字号”分布学习探索情景为载体,让学生分析影响“中华老字号”企业竞争的主要因素;第12--13题用赤潮的形成学习探索情境,让学生分析福建沿海赤潮多发的原因;第15--16题用洞庭湖通江湖泊面积的变化学习探索情境,让学生推断该地的变化特点;第18题用黄河改道学习探索情境,让学生推断黄河改道的年份。
(七)注重思维,考查创新思维特点突出。
试题都隐隐约约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、突破惯性思维、开放性思维等。如1--3题试题运用旧城改造的生活实践情境,让学生实事求是的分析改造后的功能分区的特点,这个特点和我们教材讲的理论是不符合的;第4--5题、第15--16题、第18题都考查学生的推断能力;第17题考查盐源县苹果种植,苹果主要是温带水果,却在这里发展,考查的是特殊农业区位,考查突考查突破思维惯性的能力;第17题第(3)问、第20题都考查了发散思维。
综上所述华侨生联考地理试题,试题覆盖了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三大主干知识,重点考查必备知识,紧扣自然地理环境演化规律和人类生产生活实际,贯穿人地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,凸显青山绿水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,具有很强的思想性、创新性、应用性和导向性,注重关键能力考查,充分体现了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》和《路径》中“一核四层四翼”的考查内容和要求,落实了“立德树人”这一根本任务。精心选择体现“五育”的素材,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德育目标渗透到了试题中,深入挖掘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,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。
二、与2020年山东卷对比
(一)相同点
1.都遵循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》命题。试题充分体现立德树人、服务选才、导向教学的考试目的,通过基础性、综合性、应用性、创新性的试题,考查学生的核心价值、学科素养、关键能力、必备知识。
2.体现新高考理念
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,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、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,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。
3.第一点分析的广东卷的特点,山东卷大部分都有这些特点。
(二)不同点
1.试题结构不同。
山东卷15道单项选择题、4道非选择题。选修内容是揉进到一些试题中。广东卷16道单项选择题、2道必考题、1道选考题(2选1)。
2.广东卷难度比山东卷低。
3.广东卷生活气息更浓。
附:与其他省区试题结构一览表(福建卷暂时没有)
二、备考建议
(一)发现存在问题
要想在后期复习中有时效性、高效性,必须认真研讨这次考试情况,既要充分认识到在一轮复习中存在的问题,还要认识到老师、学生在二轮复习前夕和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。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有针对性,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1.老师存在问题:
对主干知识的归纳是否到位;是否注重了“五育”引领;是否对《路径》进行了认真的探究和落实等。
2.学生存在问题:
如果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,除了勤于学生沟通华侨生联考地理试题,还要通过每次考试进行数据统计,以便采取适当的方法。
(二)教学建议
1.人文地理备考、试题命制方法
(1)时刻明晰工业活动的区位选择,总体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、开拓市场、取得最佳经济效益。
(2)但是经济目的不是唯一目的,社会效益、环境效益也是重要目的。
(3)熟练掌握一般的区位选择规律。对于常规的原料导向型工业、市场导向型工业、动力导向型工业、劳动力导向型工业、技术导向型工业的区位选择要熟练掌握,多出基础题。
(4)极力搜索特殊工业的特殊区位要求。拓展思维空间,极力关注新兴工业发展动态,最新科技成果,命制各种特殊工业的特殊工业区位题目,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、实事求是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学科思想。
(5)2021年备考应该多关注农业、交通的区位因素。关注农业的一般区位特点,更应该关注农业的特殊区位要求,如耐寒的、耐旱的、喜高温的、喜低温的、向阳的、喜阴凉的、耐碱性土壤的、耐酸性土壤的、对特殊微量元素要求高的、静风要求的、共生要求的等等,尽量扩宽命题视角。对交通的复习也应该坚持共性与特殊区位并进的原则。
2.自然地理备考、试题命制方法
(1)夯实地理学科基础,建立起地理知识体系
教材在有些知识方面综合分析能力体现较好,但在有些知识方面不能将综合分析能力完整的表现出来,所以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养成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,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。地理知识体系建立的过程,就是揭示相关概念之间纵横联系和各种关系的过程。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,就是形成知识整体的过程,也就是培养地理过程综合能力的过程。因此,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,建立知识结构,培养地理综合能力。
(2)高度重视地理过程分析。
①认识有限时段内的变化规律。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,尽可能详尽地记录地理现象的依时行为,从中发现地理事实变化规律,以便作为推测该时段之前或之后的变化状况。
②分析地理过程的形成,一方面要抓住其主导因素,另一方面要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地理行为。
③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地理行为进行模拟和预测,这是“地理过程”研究的最高层次,也是地理学科学性与实用性的集中体现
④研究“地理过程”与地理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,从而把地理学的规律统一于时间与空间的共同基础之中。
⑤备考时,应不断让学生阐述某一地理过程,不断训练逻辑思维。
⑥试题命制要正确运用地理过程,设计逻辑严密、思维流畅、地理特色鲜明的试题。
(3)强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。
地理概念是支撑地理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,必须强调概念的学习和运用。
(4)强化立体思维。对地理事物、地理过程多角度设计问题,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。
(5)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紧密联系生产、生活,做到学以致用。
这就要要求我们试题命制多从生产、生活的实践中去寻找素材,多从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中去挖掘素材,多从学生的实际生活、身边事例中去挖掘素材。
本文来自于互联网,如果觉得侵权,联系13524470127,我们会尽快删去